客服电话:020-84419680 登录 注册

重大疾病预防与治疗(恶性肿瘤)

发布时间:2023年06月09日 发布者:管理员

来源:《国民防范重大疾病健康教育读本》

1.恶性肿瘤

恶性肿瘤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社会发展的疾病。

近年来,恶性肿瘤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总体呈增长趋势。

根据 GLOBOCAN2018 显示,全球恶性肿瘤新发病例约 1808 万例,死亡病例约 956 万例,中国分别约占 23.7% 和 30%,发病率和死亡率均高于全球平均水平。而部分恶性肿瘤如胃癌、肝癌、食管癌,其发病数、死亡数则约占全球的一半。

由于人口老龄化、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剧,生活方式的改变等原因,中国癌症负担仍会增加。

根据全国肿瘤登记中心最新数据显示:

2014 年中国平均每天约有10400人诊断为癌症。发病前十位的恶性肿瘤依次是肺癌、胃癌、结直肠癌、肝癌、乳腺癌、食管癌、甲状腺癌、子宫颈癌、脑瘤、胰腺癌,占全部恶性肿瘤发病的77%。其中男女性最常见的肿瘤分别是肺癌和乳腺癌。

肺癌是男性和女性最常见的死亡原因,居同期恶性肿瘤死亡原因第一位。

恶性肿瘤发病率在0-39岁较低,40岁及以后发病率显著增加,80岁达到高峰。恶性肿瘤死亡率与发病率相似,均在40岁及以上人群显著增加,80 岁达到高峰。不同年龄组相比,男性死亡率均大于女性。

1.1 恶性肿瘤—肺癌

原发性支气管肺癌简称肺癌,起源于气管、支气管粘膜或腺体,是最常见的肺部原发性恶性肿瘤。

根据组织病理学特点不同,可分为非小细胞癌和小细胞癌,其中非小细胞肺癌主要包括两个亚型,腺癌和鳞癌。

肺癌无传染性,但具有一定的家族聚集性和遗传易感性。全球范围内,肺癌的发病率死亡率都极高,且呈上升趋势。

国家癌症中心 2017 年公布的数据显示:在我国,按发病及死亡例数顺位,肺癌位列男性恶性肿瘤发病及死亡例数第一,恶性肿瘤位列女性死亡例数第一。

病因及危险因素

肺癌的发病原因尚未完全明确,通常认为主要和吸烟、空气、污染、长期接触致癌因子、电离辐射、饮食不均衡、肺部慢性疾病、遗传等因素相关。

● 吸烟 ≥400 支 / 年,或曾吸烟 ≥400 支 / 年,或有吸烟史而戒烟时间< 15 年;

● 有环境或高危职业暴露史(如石棉、铍、铀等接触者);

● 有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弥漫性肺纤维化或既往有肺结核病史;

● 既往曾罹患恶性肿瘤或有肺癌家族史,尤其是一级亲属家族史。

预防措施

● 戒烟

需要注意的是,远离二手烟与戒烟同样重要。

● 改善不良环境

对年龄大于 40 岁,有长时间在粉尘污染环境中工作的人群,尽量戴口罩或防护面具以减少有害物质的吸入。

● 低剂量螺旋 CT 筛查

有以下任一情况者,推荐每年至少接受一次胸部低剂量螺旋CT检查:有吸烟习惯;不良环境或高危职业暴露;合并慢性肺病;有肺部恶性肿瘤家族史。

  定期体检,及时就医

肺癌的防治提倡早发现,早治疗。除了定期体检之外,如果出现以下症状,应及时前往医院检查:

刺激性咳嗽。肺癌早期引起的咳嗽多是无痰或少痰的阵发性刺激性干咳;

痰中带血。间歇性或持续性的痰中带血是对肺癌诊断最有意义的提示症状;

呼吸困难。大约 20% 的肺癌患者首发症状是呼吸困难;

胸痛。多为胸部不规则的隐痛或者钝痛,为肿瘤侵犯胸壁组织所致。

  治疗方法

手术治疗在各种治疗方法中,手术治疗效果最佳,但临床上适宜手术治疗的患者只占总患病人群的 20%-30%。大多数肺癌患者确诊时已进入病程的中晚期,失去了手术机会,治疗难度大,预后较差。

● 化学药物治疗

化疗应用时间最早,范围最广泛,是目前最为成熟的治疗方法。但是化疗临床副作用较大,患者治疗体验较差。

● 放射治疗

放射治疗为局部治疗方法,对于远处转移的肿瘤效果欠佳,副作用较大。

● 新型治疗方法

分子靶向治疗、免疫治疗、放射性粒子碘 125 粒子立体种植治疗是近十年迅速发展的新型治疗方法,具有高度精确、高度适形、副作用少等优点,近年来已成为治疗恶性肿瘤的热门方法之一。

1.2 恶性肿瘤—胃癌

胃癌是指发生在胃部的恶性肿瘤,癌细胞来源于胃粘膜上皮细胞,最常见的病理类型是腺癌。2018 年数据显示,全球范围内胃癌发病率在恶性肿瘤中位居第 5,死亡率位居第 3,男性发病率是女性的 2 倍以上。东亚地区是全球胃癌发生的“重灾区”,其中,又以我国发病率为最高。2017 年国家癌症中心数据表明,胃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位于所有恶性肿瘤的第 2 位和第 3 位,远高于世界水平。早期胃癌术后五年生存率可达 90.9%-100%,但是晚期胃癌仍然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即使积极采取综合治疗,5 年生存率仍不足 30%。

病因

胃癌的确切病因尚未明确。幽门螺杆菌(HP)感染、摄入腌制和烟熏食品及高盐饮食等因素可能增加患病风险。在上述多种因素的作用下,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等癌前疾病可逐渐向胃癌演变。

高危人群

年龄超过 40 岁,既往无胃病史而出现持续上腹不适,餐后腹胀,反复反酸嗳气等消化道症状者;曾有溃疡病史但近期疼痛明显加重,服药不能缓解者;

有原因不明的消化道慢性失血如呕血、黑便或短期内体重明显减轻者。

危险因素

● 生活饮食习惯因素

吸烟、饮酒、摄入蔬菜水果不足、高盐的饮食习惯均可增大胃癌发生风险。

● 遗传因素

有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家族史的人,胃癌发生率较高。

● 感染因素

幽门螺杆菌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胃癌的 I 级致癌原。全球大约有 20 亿人感染了幽门螺杆菌,但只有不到 0.5% 的人罹患胃癌,可见需结合其他因素,幽门螺杆菌感染才会让患癌风险激增。如感染了幽门螺杆菌,同时有胃癌家族史或高盐饮食,胃癌风险将激增。

● 环境因素

研究表明胃癌的发生和环境因素相关。如部分地区的水质状况会影响胃癌发生率。

预防措施

日常生活中应均衡饮食、规律作息、戒烟戒酒、根治幽门螺杆菌。患有萎缩性胃炎、肠化生、腺瘤性胃息肉、久治不愈的胃溃疡等胃部病症的患者,应积极治疗,定期复查,预防胃癌的发生。如出现以下症状,需及时就医:

年龄超过 40 岁,既往无胃病病史而出现持续上腹不适、餐后腹胀、反复反酸嗳气等症状;

曾有溃疡病史但近期疼痛明显加重,服药不能缓解;

原因不明的消化道慢性失血,如呕血、黑便;

短期内体重明显减轻。

治疗方法

● 手术治疗

目前,国内对于胃癌的分期主要依据国际抗癌联盟制定的胃癌 TNM 分期标准。早期胃癌的淋巴转移率较低,在早期积极采取手术切除治疗的情况下,患者的 5 年生存率可超过 90%。进展期胃癌经过根治性手术切除后的术后复发率仍较高,手术后患者的远期生存率偏低。对于中晚期胃癌,我国的标准治疗方案为 D2 根治性胃癌切除术及淋巴清扫。

● 化学药物治疗

近年来多项研究证实,在患者手术前进行化疗能有效缩小肿瘤范围,降低肿瘤的 TNM 分期,提高根治性手术切除率及远端转移病灶清除率,降低淋巴转移及血道转移的概率。早期全身药物治疗能够诱导肿瘤细胞死亡,进一步降低肿瘤的转移、复发风险。进展期胃癌采用根治性切除术,术后辅以化学药物治疗,能明显改善患者生存质量。

● 放射治疗

由于胃肿瘤组织学特性,瘤体细胞对 γ 射线照射不敏感,对胃癌患者仅给予 γ 射线照射的方案较少见,近年来更多选用的是放疗联合化疗方案的综合治疗方法,以达到缩小肿瘤范围、降低TNM 分期、增加根治性手术切除机会、改善患者生存质量的目的。

● 靶向治疗

靶向治疗对于部分晚期胃癌患者具有较好的效果。筛选靶向性更强、灵敏度更高的靶点是目前靶向药物治疗过程中急需解决的问题。一旦找到合适的靶点,靶向治疗的效果将明显优于其他治疗方法。

1.3 恶性肿瘤—结直肠癌

结直肠癌是指来源于大肠上皮的癌症,包括结肠癌与直肠癌。病理类型以腺癌最为常见,极少数为鳞癌。在我国以直肠癌最为常见,其次是结肠癌(包括乙状结肠、盲肠、升结肠、降结肠及横结肠)。

在全球范围内,结直肠癌发病率及死亡率在全部恶性肿瘤中均位居第 5 位。结直肠癌的发生与年龄、地区、性别等因素有关。结直肠癌主要发生在 40 岁以上中老年人,结肠癌男女发病率比较接近,而直肠癌以男性较为多见。我国结直肠癌以直肠癌为主,而欧美国家则以结肠癌为主,近年来,我国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呈明显上升趋势。

病因及危险因素

结直肠癌发病原因虽未完全明确,但研究证实,其与高脂肪饮食、膳食纤维摄入不足,结直肠腺瘤、炎性肠病病史以及遗传因素等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高危人群

● 一级亲属结直肠癌家族史;

● 恶性肿瘤病史;

● 肠道息肉病史;

● 同时具有以下 2 项及以上情况者:

◆ 慢性便秘(近 2 年来,每年 2 个月以上);

◆ 慢性腹泻(近 2 年来,腹泻累计持续超过 3 个月,每次发作持续 1 周以上);

◆ 黏液血便;

◆ 慢性阑尾炎或阑尾炎切除史;

◆ 慢性胆道疾病史或胆囊切除史。

预防措施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均衡饮食,改善饮食结构,增加膳食纤维摄入;控制体重,保持适当的体力活动。

定期体检。高危人群及 50 岁以上人群建议定期进行有针对性的体检,如肠镜等。

及时就医。结直肠癌具有明确的癌前疾病,发展到中晚期时间相对较长,当发现排便习惯改变、大便性状改变、腹痛或腹部不适、腹部肿块等情况,应及时就医明确诊断并采取相应治疗措施。

治疗方法

手术治疗。包括传统的开腹手术治疗和腹腔镜手术治疗。开腹手术时间短,但出血量大、恢复时间长。腹腔镜手术切口较小、恢复时间短。有研究显示,腹腔镜手术的远期生存率高于开腹手术,尤其对Ⅲ期结直肠癌患者。

放射治疗。术前放疗可缩小肿瘤体积,使难以切除的局部晚期病灶更容易切除,降低患者术后的毒副作用,增加患者保肛机会。术前放疗的缺点是对早期结直肠癌患者易产生过度治疗。随着影像技术的进步,可以更加精准地筛选适合术前放疗的患者,过度治疗的风险大幅降低。

化学药物治疗。术后辅助化疗对Ⅲ期结直肠癌和易复发转移的高危Ⅱ期结直肠癌效果较好,对一般的Ⅱ期结直肠癌无明显效果,对Ⅰ期结直肠癌则没有辅助化疗的必要。多项研究结果显示,辅助化疗应在术后患者体力恢复后尽快进行。除了传统的药物化疗外,近十年来又提出了“新辅助化疗”的治疗方法。新辅助化疗是指在结直肠癌手术治疗之前进行的化疗,其目的为减小肿瘤体积,提高手术的根治性切除率,明显降低肿瘤活力,从而降低术后转移发生率。

靶向药物治疗。近年来,分子靶向治疗在晚期结直肠癌的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靶向药物已经成为晚期结直肠癌的一线用药。

免疫治疗。免疫治疗是近年来结直肠癌临床研究的热点。《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 指南》推荐使用免疫检测点抑制剂,用于 dMMR 晚期肠癌二三线的治疗。

1.4 恶性肿瘤—肝癌

肝癌可分为原发性肝癌和继发性肝癌两大类。其中,原发性肝癌是指肝细胞或肝内胆管上皮细胞发生的恶性肿瘤;继发性肝癌又称转移性肝癌,指起源于身体其他器官的恶性肿瘤扩散或转移至肝脏。肝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根据国家癌症中心发布的数据显示,肝癌新发病例位居恶性肿瘤第 4 位,死亡病例位居恶性肿瘤第 2 位。肝癌男女发病之比约为 3.5:1,其中男性高发的年龄段是中年。

病因及危险因素

相关研究发现,肝癌或与饮酒、病毒性肝炎、肝毒性物质、寄生虫、遗传等因素相关。

高危人群

存在下列情况之一者属于肝癌高危人群:

● 存在乙型肝炎病毒(HBV)或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

● 长期酗酒;

● 非酒精脂肪性肝炎;

● 食用被黄曲霉毒素污染的食物;

● 各种原因引发的肝硬化;

● 肝癌家族史。

预防措施

保持下列良好的生活习惯可以降低肝癌发生的风险

避免进食霉变食物及饮用易受藻类污染的池塘水,避免接触毒物、预防肝脏寄生虫病;

调整饮食:少吃高脂油腻食物,多吃富含维生素和纤维素的食物,如水果、蔬菜等;

坚持适当运动:适当的运动和锻炼能够降低癌症的发生几率,这对肥胖人群来说更为明显。

戒酒、戒烟;

正确防治慢性肝病:如病毒性肝炎、肝纤维化、肝硬化等疾病;

定期体检:特别是有肝癌家族史、肝硬化、病毒性肝炎等疾病的高危人群,更应该定期体检。

肝脏自身代偿能力很强,从出现癌灶到影响肝脏功能,出现临床症状往往长达数年。大多数肝癌确诊时已是中、晚期,错过了最佳治疗时间。

生活中如出现如下症状,需及时就医:

消化异常:约 40% 的早期肝癌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食欲下降、嗳气、腹胀等症状;

肝区疼痛:多为持续性隐痛或钝痛;

频繁发热:体温多在 37℃ -38℃之间,一般持续 3-5 天;

疲劳和消瘦:特别是在肝癌的发展阶段,患者可数月内消瘦几公斤甚至几十公斤;

黄疸:出现皮肤、巩膜黄染,小便深茶色等。

治疗方法

手术治疗。对于早期肝癌患者,如早发现、早手术,其五年存活率可达70% 左右。超声刀、区域性肝血流阻断等技术的出现使得肝癌患者在手术期间的死亡率大幅下降。但手术难以彻底切除癌细胞,因此手术治疗肝癌的复发几率较高。手术后配合使用介入化疗栓塞、免疫疗法、干扰素等治疗方法,则可有效降低肝癌术后复发的风险。

肝癌消融治疗。近十几年来,随着各种消融医疗设备的发展,肝癌的消融治疗技术越来越多样。消融技术主要分为射频消融(RFA)、 微波消融(MWA、 热刀 )、 冷冻治疗(Cryoablation、冷刀)、高功率超声聚集消融(HIFU)、无水乙醇注射治疗(PEI)5 种。前两种临床研究最多,目前可达到手术治疗的效果。对于不能手术的肝癌患者,可选择消融治疗,其远期生存率与手术接近,但需注意的是,其复发率亦高于手术治疗。

介入治疗。随着放射介入治疗技术的发展,肝动脉介入治疗已成为肝癌患者常用的治疗手段。介入治疗对肿瘤患者创伤小、医疗费用低、操作风险低、疗效相对好,尤其对于不能手术的肿瘤患者,优势更加突出。但这种治疗方式和手术治疗类似,也存在治疗不彻底、癌细胞残留的可能,并且可能会激活肝内处于非活性状态的乙肝病毒。因此,目前这一治疗方式通常与手术、消融等其他治疗方法共同使用。

靶向药物治疗。由于没有好的治疗药物,肝癌一度被称为“癌中之王”。靶向药物的问世,填补了肝癌全身治疗药物的空白。对于不能手术、不能介入、不能消融治疗的肝癌晚期患者,靶向药物治疗是延长患者生命的主要手段。目前主流靶向药物包括:索拉非尼(2007)、瑞戈非尼(2017)。

放射治疗。随着三维适形放疗(3DCRT)、 调强适形放疗(IMRT)及螺旋断层技术(TOMO radiotherapy)的成熟,肝癌放射治疗效果有了明显提高。

1.5 恶性肿瘤—乳腺癌

乳腺癌是发生在乳腺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乳腺癌患者中,99% 为女性,男性仅占 1%。根据国家癌症中心和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于 2017 年公布的 2014 年乳腺癌发病数据显示,乳腺癌发病率位居女性恶性肿瘤的第 1 位。自 20 世纪 90 年代起,全球乳腺癌死亡率呈现出下降趋势,原因之一是乳腺癌筛查工作的开展,使早期病例的比例增加;二是乳腺癌综合治疗的开展,使疗效得以提高。乳腺癌现已成为疗效最佳的实体肿瘤之一。

病因

乳腺癌可能与下列因素相关:

● 内分泌因素:已证实雌激素(雌醇与雌二醇)与乳腺癌的发病有明显关系;

● 脂肪摄入:脂肪摄入与乳腺癌发病之间存在明显正相关关系;

● 放射线照射;

● 乳腺癌家族史;

● 良性乳腺肿瘤史。

危险因素

● 月经初潮早、绝经晚:月经初潮早于 12 岁,停经迟于 55 岁;

● 初次生育晚:首胎足月生产年龄迟于 35 岁的女性,其发病率明显高于初产在 20 岁以前的女性;

● 未婚未育:未婚未育者发病率高于已婚已育者;

● 肥胖、高脂饮食习惯。

高危人群

● 有明显的乳腺癌遗传倾向者;

● 既往有乳腺导管或小叶不典型增生或小叶原位癌(lobular carcinoma in situ,LCIS)的患者;

● 30 岁前接受过胸部放疗。

预防措施

研究证实,乳腺癌筛查可以有效提高乳腺癌早期诊断率和生存率。《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诊治指南与规范(2019 年版)》推荐:

● 对于乳腺癌一般风险女性(即除乳腺癌高危人群外的所有女性)

◆ 20-39 岁:不推荐对该年龄段进行乳腺筛查。

◆ 40-70 岁:每 1-2 年进行一次乳腺 X 线检查;对致密型乳腺推荐与 B 超联合检查。

◆ 70 岁以上:每 1-2 年进行一次乳腺 X 线检查。

● 对于乳腺癌高危人群

◆ 推荐起始年龄更早(<40 岁)开展乳腺筛查;

◆ 每年 1 次乳腺 X 线检查;

◆ 每 6-12 个月 1 次乳腺超声检查;

◆ 每 6-12 个月 1 次乳腺体检;

◆ 必要时每年 1 次乳腺增强 MRI。

女性日常应注意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远离烟酒,科学饮食,适当运动,控制体重。

治疗方法

乳腺癌的治疗主要包括:

手术治疗。手术治疗是治疗乳腺癌的重要手段。对于早期乳腺癌患者,首选治疗方法为保乳手术加前哨淋巴结活检。

放射治疗。为防止术后复发,或保乳手术已证实有淋巴结转移,患者原则上应在术后完成辅助化疗的 6 个月之内,在锁骨上、胸壁等部位进行放射治疗。放射治疗对于乳腺癌晚期、局部复发病灶以及乳腺癌骨转移均有一定疗效。但对早期乳腺癌明确无淋巴转移的患者,不必进行常规放射治疗。

化学药物治疗。化学药物治疗是必要的全身性辅助治疗。化疗期间应注意监测肝功能和白细胞计数等指标,同时适当应用止吐、保肝等对症措施,改善患者化疗中的不适症状。

内分泌治疗。雌激素与乳腺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内分泌治疗采用降低患者雌激素水平的方式抑制肿瘤生长。通常使用手术或药物治疗的方法达到抑制卵巢功能、降低雌激素水平的目的。

靶向药物治疗。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2(HER2)会导致细胞表面 HER2 蛋白过度表达,刺激癌细胞增殖,使癌症容易复发转移。靶向药物治疗即是通过靶向药物抑制 HER2 来达到治疗乳腺癌的目的。靶向治疗对于不同分期的乳腺癌均适用。通常内分泌治疗和化疗不同时进行,但内分泌治疗和靶向治疗,或者化疗和靶向治疗,需要同时进行。对于三阴性(激素受体及 HER2 均为阴性)患者,应以化疗为主。对于晚期乳腺癌患者,应以系统治疗为主(包括化疗、靶向治疗或内分泌治疗),以有效延长患者寿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1.6恶性肿瘤—甲状腺癌

甲状腺癌是一种起源于甲状腺滤泡上皮或滤泡旁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是头颈部最为常见的恶性肿瘤 , 其病理类型包括乳头状癌、滤泡癌、未分化癌和髓样癌四种。其中,以恶性度较低、预后较好的乳头状癌最常见(占 85%-90%)。绝大多数甲状腺癌发生于一侧甲状腺腺叶,常为单个肿瘤。甲状腺癌发病率与地区、性别有一定关系:从性别来看,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男女发病比例在1:2-1:4之间;从年龄来看,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但青壮男更为多见。

近年来,全球范围内甲状腺癌的发病率增长迅速,据全国肿瘤登记中心最新数据显示,在我国城市地区女性高发恶性肿瘤中,甲状腺癌发病率位居第 4 位。我国甲状腺癌以每年 20% 的速度持续增长。

病因

甲状腺癌可能与电离辐射、遗传因素、碘摄入、促甲状腺激素慢性刺激等因素相关。

危险因素及高危人群

甲状腺癌危险因素包括遗传因素、电离辐射、不良生活方式等。《甲状腺癌诊疗规范(2018 年版)》指出,有如下病史时需高度警惕甲状腺癌,尽早进行筛查:

● 童年期头颈部放射线照射史或放射性尘埃接触史;

● 全身放射治疗史;

● 甲状腺癌或多发性内分泌腺瘤病 2 型、家族性多发性息肉病等既往史或家族史。

预防措施

预防甲状腺癌,建议日常避免不必要的放射线接触,保持健康生活方式,控制体重。如发现颈部肿块,出现声音嘶哑等症状,需及时就医。甲状腺癌高危人群建议尽早进行甲状腺癌筛查;普通人群是应进行甲状腺癌筛查尚存争议,目前无充足证据表明普通人群可从甲状腺癌筛查中获益,因此国内外部分学者不提倡甚至反对针对普通人群进行广泛的甲状腺癌筛查。

治疗方法

甲状腺癌通常以外科治疗为主,术后内分泌治疗、放射性核素治疗(131I 治疗)为辅,某些情况下需辅以放射治疗、靶向治疗、化疗等。临床医生通常依据患者年龄、肿瘤病理类型、病变程度及全身状况等因素,制定个性化的综合诊疗方案。

● 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是甲状腺癌最重要的治疗方式。手术切除范围取决于肿瘤的病理类型和分期情况。甲状腺癌术后需要给予外源性甲状腺素,定期随访复查甲状腺功能。常见术后并发症包括:

◆ 甲状旁腺功能减退。术后永久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发生率约2%-15%,多见于全甲状腺切除后。主要表现为术后低血钙症,患者出现手足麻木感或手足搐搦症状,给予钙剂可缓解;

◆ 喉返神经损伤。

文献报道甲状腺手术喉返神经损伤的发生概率为0.3%-15.4%。一侧喉返神经损伤表现为声音嘶哑、饮水呛咳。喉返神经损伤的常见原因有肿瘤粘连或侵犯神经、手术操作原因等。

治疗方法

● 放射性核素治疗(131I 治疗)

对部分甲状腺乳头状癌、甲状腺滤泡癌,术后推荐应用 131I治疗。治疗指征包括术后癌肿未完全清除、多发性癌灶、局部侵袭性肿瘤及存在远处转移等。

● 放射治疗

甲状腺癌对放射治疗敏感性差,外照射放疗仅在很小一部分患者中使用(如髓样癌、未分化癌等)。放射治疗原则上应配合手术应用,主要为术后放射治疗,单纯放射治疗对甲状腺癌的治疗无益。

● 其他治疗方法

其他治疗方法一般用于未分化癌术后辅助治疗或晚期治疗。对于不可手术的晚期患者或肿瘤累及重要血管、器官时,为延长患者生存时间,可试用介入治疗或靶向药物治疗。对不能耐受手术的患者还可考虑微波、激光、射频等物理消融疗法。临床上,超过95%的甲状腺癌为恶性程度较低的甲状腺乳头状癌、甲状腺滤泡癌,其危害程度较小,预后相对良好,平均治疗费用相对较低。《2016 版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中提出,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有以下情况者可以考虑密切观察,暂不手术:

◆ 非病理学高危亚型;

◆ 肿瘤直径 ≤5mm;

◆ 肿瘤不靠近甲状腺被膜且无周围组织侵犯;

◆ 无淋巴结或远处转移证据;

◆ 无甲状腺癌家族史;

◆ 无青少年或童年时期颈部放射暴露史;

◆ 患者心理压力不大、能积极配合。

满足以上全部条件的患者可建议密切观察。初始观察周期可设为 3-6 个月,后根据病情进行调整,如病情稳定可适当延长。密切观察过程中出现下列情况应考虑手术治疗:

◆ 肿瘤直径增大超过 3mm;

◆ 发现临床淋巴结转移;

◆ 患者改变意愿,要求手术。

1.7恶性肿瘤—宫颈癌

宫颈癌也称为子宫颈癌,是发生在子宫颈部位的恶性肿瘤,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早期宫颈癌治愈率较高,预后相对好。在我国,宫颈癌发病以 40-50 岁年龄段为最多,60-70 岁是发病的又一高峰年龄段,20 岁以下少见。病因及危险因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及宫颈癌的发生与 HPV 感染密切相关。HPV 有 200 多种亚型,其中高危型为 HPV16、18 型。持续的高危型 HPV 感染将显著增加宫颈癌发病率。不良性行为、缺乏卫生护理意识、患有宫颈炎性疾病等均为宫颈癌的危险因素。

高危人群

符合下列情况之一者为宫颈癌高危人群:

● 初次性行为<16 岁,或有多个性伴侣,或伴侣有多个性伴侣;

● 多产,早婚,多次人工流产;

● 吸烟;

● 长期服用免疫抑制药物。

预防措施

防控宫颈癌应从女性青少年阶段开始。

● 宫颈癌的一级预防

宫颈癌的一级预防包括生理卫生健康教育和预防性 HPV 疫苗接种。HPV 疫苗已被证实可有效预防 HPV 感染,进而预防宫颈癌。HPV 疫苗最佳接种时间为首次性行为之前。我国已开展了 HPV 疫苗接种,目前批准上市的 HPV 疫苗有 2 价、4 价、9 价三种,适宜接种年龄分别为 9-45 岁、20-45 岁、16-26 岁。

● 宫颈癌的二级预防

宫颈癌的二级预防是对适龄女性进行宫颈癌筛查,包括 HPV检测和宫颈细胞学检查(TCT),尽早排查危险因素,发现早期癌前病变。我国推荐的筛查起始年龄为 25-30 岁,频率为每年 1 次。

治疗方法

手术、放疗、化疗、靶向治疗及综合治疗是宫颈癌的主要治疗方法。宫颈癌的治疗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如癌症分期、合并症、有无生育要求等制定灵活、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总体来讲,放疗适合所有宫颈癌患者;手术适合早期患者;化疗主要用于与放疗相结合、术后辅助治疗及复发宫颈癌患者的治疗;靶向治疗目前仍处于探索阶段,主要用于晚期或复发宫颈癌的治疗;综合治疗是肿瘤治疗的发展方向。复发患者的治疗效果差,多采用姑息性综合治疗,以减轻患者痛苦、提高生活质量、延长存活时间作为治疗的最终目标。宫颈癌的预后与宫颈癌的分期、肿瘤的病理类型、有无转移及治疗方案的选择有关。值得强调的是,不适合手术的患者,勉强手术的治疗效果绝对差于放化疗的治疗效果,因此,过度强调手术是不可取的,患者要慎重选择是否采取手术治疗,尽量避免不充分手术后再通过补充治疗进行补救。

1.8恶性肿瘤—白血病

白血病是一类造血干祖细胞的恶性克隆性疾病,因白血病细胞增殖失控、分化障碍、凋亡受阻,而停滞在细胞发育的不同阶段。在骨髓和其他造血组织中,白血病细胞大量增生积累,使正常造血受抑制并浸润其他器官组织。我国白血病发病率为 3/10 万 -5/10 万。2015 年,全国新发白血病患者约 7.53 万人,在恶性肿瘤所致的死亡率中,白血病居第 6 位(男)和第 7 位(女),儿童及 35 岁以下成人居首位。2015 年,全国因白血病死亡的患者约 53.4 万人。

病因

目前研究表明白血病的病因可能与生物因素、物理因素、化学因素、遗传因素或其他血液病等有关。白血病的诱发因素包括:

● 病毒感染。如成人T 细胞白血病或淋巴瘤可由人类 T 淋巴细胞病毒Ⅰ型所致。

● 免疫功能异常。如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患白血病风险较高。

● 物理因素。主要是 X 射线、γ 射线等电离辐射。

● 化学因素。多年接触苯及含有苯的有机溶剂,可导致白血病;乙双玛琳有致白血病的作用;某些抗肿瘤药物也可导致白血病。

● 遗传因素。有白血病家族史,患病风险可能会增加。

● 其他血液病。某些血液病最终可能发展为白血病,如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慢性骨髓增殖性肿瘤、多发性骨髓瘤等。

● 不良生活习惯。有吸烟、酗酒、吸毒、作息不规律等不良生活习惯者容易诱发。

● 癌症治疗。其他类型癌症患者进行化疗和放疗时,可能导致白血病的发病率增加。

预防措施

白血病病因尚未完全清楚,因此目前无确切的预防方案。以下措施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 尽量避免不必要的电离辐射;

● 避免接触含苯类化学物质及其他可诱发患病化学物质;

● 戒烟:吸烟会增加急性髓系白血病的风险;

● 定期体检:针对具有白血病家族史及血液疾病病史的人群定期进行体检可以降低患病风险。如出现反复发热、贫血、出血(如皮肤瘀点瘀斑、牙龈出血、鼻出血)、淋巴结肿大等情况,应提高警惕,及时就医。

治疗方法

不同亚型白血病的治疗方法和预后不尽相同。白血病的治疗方法包括:化学药物治疗、放射治疗、免疫治疗、分子靶向治疗和造血干细胞移植等。

● 化学药物治疗

对于急性白血病患者治疗的第一阶段为诱导缓解治疗,联合化疗是主要方法,目标是迅速清除患者体内的大量白血病细胞,使患者获得血液学完全缓解。第二阶段为缓解后治疗,化疗也是主要方法。常用药物有长春新碱、环磷酰胺、甲氨蝶呤、去甲氧柔红霉素等。

● 放射治疗

可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的防治。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有明显淋巴结肿大或巨脾,局部压迫症状明显,在化疗效果不理想时,可考虑放射治疗缓解症状。

● 免疫治疗

免疫治疗通过活化吞噬细胞、自然杀手细胞、伤害性 T 细胞等免疫细胞,诱导白细胞素、干扰素 -γ、肿瘤坏死因子 -α 等细胞因子的分泌,诱导癌细胞凋亡,以减缓晚期癌症患者的疼痛,增加患者食欲,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 分子靶向治疗

是指在细胞分子水平上,针对已经明确的致癌位点的治疗方式。靶向药物进入体内会特异地选择与致癌位点结合,使肿瘤细胞特异性死亡,而不会波及肿瘤周围的正常组织细胞。

● 造血干细胞移植

目前是急性髓系白血病和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唯一可治愈方法。但该治疗费用较高,且配型困难。